首页 > 演讲稿 > 中学生演讲稿 > >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优质18篇)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优质18篇)

时间: 作者:念青松

范文范本是一种参考和借鉴,通过模仿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范文范本呢?有没有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论文

(一)教师方面。

第一点,在进行备课时,教师所注重的往往只是教材内容的重点,而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析,同时还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当堂课的有效组织以及突破重点难点的特殊方法就没能在教案中体现出来。第二点,在课堂上,教师缺乏一定程度的组织能力。一堂课结束后再回过头去看,不难发现:教师只是在按照教材所编排的定理、公式、例题、习题、讲评等对学生进行宣读,占据了几乎整堂课的时间,以至于学生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和练习。第三点,在现有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并没有被真正运用。第四点,不论是上下课,教师在学生身上所倾注的引导力都是不够的。第五点,在教学上,一些教师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新课改的新要求下无法体现出自主创新,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兴趣培养被制约。

(二)学生方面。

第一点,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对数学概念、定理及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上缺乏力度。第二点,不同学生具备不同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差异是比较大的,导致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严重,造成低分数学生的人数持续增加。第三点,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是有一部分学生严重缺乏的,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表现出漠不关心、无所事事的态度。第四点,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所做练习题的数量,因此,为了应付中考,教师就采取题海战术,给学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作业负担,进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降低。第五点,一些学生理解、把握、推理、复述数学问题的能力比较低下,即便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也不能严谨、有序地表达出来,造成难题无法解答。

(一)激发学生兴趣。

有一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产生热能的源泉是喜悦和快乐。根据现状,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都产生一种畏惧感:只要一见到数学教师,就会联想到教材中的“x、y、z”等之类的数字符号;或者是联想到一些复杂的、看不懂的立体几何图形、相关的函数证明题等,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在教学“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太阳在海面上升起的情境,不仅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

(二)优化教学结构。

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教师学生成功实现教学内容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抓住教学重点。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抓住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才能实现教师轻松的教,学生自如的学。只有将该章知识的重点体现出来,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出现思考偏差。如在教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通过剪拼双管齐下,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课堂上,教师提出动手要求,让学生自己做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然后剪成两部分,旋转之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剪痕位置,猜想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中位线理论。

2、把握教学难点。

对数学难点知识采取分散型的教学方法,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如分式运算章节,其教学难点就是对分母为多项式的异分母进行加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难点知识进行分散,接着复习、巩固通分、约分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再对异分母的分式进行教学。对分式教学一般由浅入深,先对单项式的分母进行运算,再对分母为简单的多项式进行运算,最简公分母是由两个分式的分母直接相乘而得出的,并研究出分母是需要分解因式才能得到最简公分母的分式进行加减。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难点已不再是难点,学生不仅能轻松的掌握难点知识,还能掌握分散难点的方法。

3、透析教学疑问。

学生的求知欲的激发需要恰当的疑点来“点燃”。例如:在“绝对值”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疑点是——负数的绝对值是什么。从字面上的理解,负数绝对值就是它的相反数就已经将学生绕了进去。这时,就需要老师来指出:例如+5与-5距离原点距离都是5,而我们将这个距离作为+5与-5的绝对值!请问同学们这是为什么?设立出疑问,学生就能积极的思考,在教师引导:“找到了一个原点距离为5的单位长度的点”,顺藤摸瓜,也能引出绝对值概念,环环的相扣,以实现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

(三)合理布置数学作业。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作业的布置与完成直接关系到一个教学内容完成的质量,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1、设计——针对性的作业。

作为教师,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数学教材的内容、方法以及学生之间的接收能力的高低以及个性的差异来设计出具有可行性、有效的课内外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自身能力范围完成作业,并且能够有勇气挑战难度更高的作业。

2、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老师需要将数学知识联系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在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也能够解决作业,并能够通过作业来学习生活能力,也能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3、布置——选择性的作业。

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层次、阶梯,让学生拥有足够的选择性空间,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认识自身能力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只有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才能够营造出轻松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力。

(四)培养学生思维。

第一点,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力争在有效的时间内开展出有效的数学练习,以提高学生锻炼数学思维的速度。第二点,对学生思维质量的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能够开发数学思维的讨论会,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题思路,进而达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目的。第三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反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逆向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结语。

初中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项重要的、长远的任务。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还要教会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最终使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为有效教学,那样教师不再难教,学生不再畏学,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收获了快乐。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1.重视方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大多存在着过分追求解题方法多样性的问题,对于一道数学题目,所介绍的解题方法少则几种,多则十余种,在这些方法中,有些的确构思巧妙、独具一格,但有些却是牵强附会,刻意制造答案的不唯一性。对于解题方法的过多追求使高中数学课堂从表面上看热闹非凡,但实际上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于题目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另外,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模式也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改进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历来是高中数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之一,诚然,这种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了自身作用,因此,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只能在原地徘徊,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也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改进方法。

经过我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我觉得应该重点给予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上的指导,“黑板—教材—教师”历来是高中教学的传统模式,而现代数学的教育理论则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联合作用势必会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1)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自身数学能力和成绩的重要意义,改变他们只懂得听教师讲解的传统观念。(2)教师要在教材中挖掘出适当的学法因素,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融入传授知识点过程当中。(3)要加强总结。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前一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也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方法的相关内容,促使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理性反思、强化和固定,最终将其熟练地掌握。

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教学内容相比,更加深奥、复杂。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既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培养起来,这是对教学工作者的一个挑战。40分钟的时间,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集中于学生兴趣的引导、教学效果的提升、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深入探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教育论文

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导航下,学案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并发挥个人主体性质,帮助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高中数学学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及其应用意义。

1.高中传统教学模式与学案导学模式的不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家都认为老师是课堂的操盘者,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去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实现自主学习,不能配合老师的讲课。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有优点外又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包括: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其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程序化的环节,即课堂的结构是由一系列的环节联系起来的,每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教学结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所考的知识点,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然而现在的学案导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2.数学学案的设计结构。

在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中,学案的设计非常关键,它是学案实施的'必要条件,学案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要掌握学案编写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体性原则。这里所说的主体性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高中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同时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除此之外,学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2)学案设计要有引导性。高中数学老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引路人和指导人,在编写学案时应该根据课本知识的内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保证教学的质量。(3)学案设计要有方法性。这里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其一个个地讲授题干,不如把学习的方法教授给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效果。(4)学案设计要有系统性。系统性是指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授课内容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只有这样,学案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学案的结构通常由五部分组成:(1)授课标题;(2)学习的目标、重点、疑难点;(3)学习内容的活动设计;(4)总结学习结果;(5)练习汇总。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各个阶段的教学中,通过图形的显示、动画的模拟,多媒体教学展现了它的独有魅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有许多知识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非常直观清楚,更方便学生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大篇幅的知识点就会呈现到屏幕上,这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还可以使教学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所学的知识内容也会更有层次性,教学也就更具有计划性了。通过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教师的板书也变少了,教学压力也会相对减轻,教学质量也比以往有了提升。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出很多优点,但是传统教学也是别的教学方式不能取代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方的交流,这种教学思路有利于培养双方情感,同时板书的书写会比较方便。教师要避免过多地依靠多媒体设备讲课,要分什么样的知识适合多媒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板书,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把握和利用好两者的优势,合理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质量实现质的突破,教学效果也就能变得更好。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引领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教师要不断创新,变换授课过程的教学方法和情景假设,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给予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学习有实质上的突破。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论文

(重庆市涪陵区第九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数学;思维;情境;素养。

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探究活动过程,是教学的动态化过程,教师既要重视教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发掘数学学习思想,探求新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发展创新思维,通过知识的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与各门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数学必须学会应用,抽象的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数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数学例题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与商品价格有关的应用题”教学,创设小商店,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物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商品的进价、售价和利润,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观察和讨论,理解“利润是怎样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手段得到发展,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数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函数概念的引入,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如,一次函数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图象轨迹,动态地展示函数图象的形成变化,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者。

三、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数学教学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品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理性地掌握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渗透数学思想,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教师先讲解“底数和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归纳出一般方法,再用一般方法解决具体的运算问题,用归纳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养成。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价值判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发展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黄家超。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

[2]康丽梅。初中数学教学点滴谈[j]。数学周刊,2011(21)。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数学是人类数形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掌握各学段数学知识和技能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教学实践,立足课堂探究,着眼学生综合发展。在教学中,要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促进教育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改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教研教改”理念也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深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成长需求,教材内容编排有所侧重。我觉得,小学数学具有“与生活联系密切,内容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式学习方式明显,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等特点。笔者现就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些教学问题粗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方面,应该把握以下要求:

1.要深化理念认识,立足教材内容。小学数学内容要求我们要树立新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了历次改革,融合部分国外课程及教改成功的经验,结合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具有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等性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2.要注重角色转变,精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要联系生活,在数学中创设童真童趣教学素材,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在过去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探究式教学手段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看,小学数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1.注重联系生活。农村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遥远,无法触摸、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教学时,要尽量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信心。2.注重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规格的多样性。按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方式。

3.注重课堂活跃。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被动学习向探知科学转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疑诱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和探究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实践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践数学、运用数学”。

3.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来评价学生,但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分数。新课改要求不能把考试分数当“靶子”,不能让“形而上学”泛滥,要把形成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使用,学生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肯定和表扬,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导向。

数学是社会数形交流的语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中,教师能不断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依照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峰数学课:亮出你精彩的结尾[j].小学教学参考,。

[2]邢宝志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j]教改研究,。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论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让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变得真正活起来,变得更为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有爱学生,真正关心学生,才能更进一步地去教育学生。用“情感”为学生开道,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用“情感”、“爱”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交友谈心,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去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多鼓励少批评,指出长处,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才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大胆地质疑,大胆地讨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听客”和“看客”了,“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以及应用的全过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做自己,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数学课。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实践,显得非常重要了。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在上八年级平方差公式时,首先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入:小明去市场买糖,这种糖每千克9.8元,他买了10.2千克糖,给售货员应该给多少钱?就在售货员用计算器算钱时,小明一下说出了应该给99.96元钱,售货员大吃一惊,结果她算出来和小明说得一样。然后,我就问:小明是不是很聪明。同学们都说是。我说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并不是小明比你们聪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算的,你们学完也会和他一样聪明的。学生瞬时对这节课有了很大兴趣,听讲也很专心,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想像,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提高教学效率。但要想达到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教师在使用时必须科学,制作课件决不能是课本的简单复制,也不能只当作投影仪而代替教师的板书,多媒体的展示也应及时、适度,不能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今天的“满堂按”。制用课件要新颖、科学。例如,在七年级数学“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了几何体的各种要素,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中学生阅历非常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培养起来。例如,九年级几何《圆》第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h动画,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又能帮助学生通过课本以外的渠道获取有用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

四、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例如,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五、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论文

1.满堂问的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青睐于选择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但是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教学方法的度,整节课都采用问题教学,那么整个课堂会出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满堂问现象。有的教师整节课都在提问,整节课都在围绕问题进行,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划分得很细,几乎每一步都给学生设置了问题,但是问题都是提前设置好的,提问时机不恰当,使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节奏走,这种看似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热闹课堂,实际上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2.失控的小组合作教学。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小组合作学习开始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师不注重合作教学的度的把握,没有认真设计小组合作的目标,把控好合作时机,使小组合作有形无物,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统计表》时,这个内容实际上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但有的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合作而合作,让学生以5人一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统计小组中学生的铅笔和尺子等的数量。在合作开始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景象,有的学生在动手统计,有的学生在趁机玩起了文具,并交头接耳说闲话。看似热闹的课堂上实际出现了各种不学习的行为。

3.盲目的探究性教学。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积极探究发现规律的课程,探究活动是非常适合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的。但是有的数学教师不注重探究教学的度的把握,使课堂出现盲目探究和过度探究的'现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则对探究过程不闻不问,只是做总结性的发言,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成为一个影子,没有发挥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作用。

4.滥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能够将复杂内容简单化,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几乎不再板书,不论是新课还是练习题的讲解都采用多媒体,一节课下来讲授的内容增加了不少,但实际上学生掌握得却有限。这种过度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其只是用机灌代替了人灌。

(一)新课改理念的把握要有度上文提到对于新课改理念,有些教师存在曲解,他们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追求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了追求学生的生活体验而没有掌握好教和学的关系,没有调控好课堂,使课堂出现低效,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新认识新课改理念。要坚持师生共鸣,让教学相长。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工作,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让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取舍要有度新课改是一次破陈出新的改革,但是新课改并不是要摒弃所有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反,有些传统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凝聚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为了求新而弃旧,不能为了与时俱进而盲目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明白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其缺点,但是也有优点,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根据教材内容,对比新旧教学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最终选择最有利于教学效果实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盲目求新或盲目守旧。

1.问题教学要有度。教师在利用问题式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要考虑到问题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兼顾性,考虑到问题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渗透。然后通过合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获得问题答案。在设计问题时,要坚持以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原则、坚持问题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具有探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问题教学的度,才能让问题教学发挥其作用。例如,在教学图形旋转问题时,教师没必要设置一大堆问题来表明物体旋转的特征,只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播放一些常见的物体旋转的图片,包括摩天轮的旋转、风扇叶片的旋转等,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图形旋转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教学要有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地进行形式合作,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掌控好合作教学的节奏。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避免所有内容都进行合作学习,要选择有合作学习价值的内容,要合理地进行合作小组的分组,确保各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合理分工,确保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要监督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此外,还要做好合作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要点评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合作结果的优劣。通过这种全过程的调控和把握,确保合作学习效果的实现。

3.探究教学要有度。教师在利用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不能对所有内容都探究。要明确初中数学中的知识主要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两种,对于概念等类的陈述性知识,教师通过讲解就能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就没必要采用探究教学;而对一些规则和原理等类的程序性知识,则可以选择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究,获得对知识的建构,这种有目的的探究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采用探究教学时,可以根据探究内容恰当地选择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方式。

4.多媒体教学要有度。初中数学教师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不能盲目滥用。对于需要用板书讲授的知识,要采用板书,对于一些例题的求解和论证以及需要作图来解答的问题,还要要依靠板书进行讲解示范。而对一些需要借助多媒体动态呈现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采用多媒体。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准确深入地贯彻新课改理念,为了坚持教学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课改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把握好教学的度,不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坚持适度原则。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反思

距离踏上三尺讲台已有半个月之久,在这一段时间的听课、讲课过程中,对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小看法,在这里,希望能与大家共勉之。

“课改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观念的转变。”其实自从改革以来这种论调就充斥着我们的耳朵,起初自己是不以为意的。但是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开始真正的用心去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更为看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作用,学生似乎只是以一个聆听者、接受者的身份存在着的。殊不知,这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在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上容易出现偏差。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对话式”教学模式,但是毕竟从未真正以一位教师的身份接触学生,因此对这种模式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在于教学亲密接触过之后开始接纳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其实,在我看来,长期以来被大家当作老生常谈的“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并未被真正的接受、使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最有发言权的话语者。而在新课改下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权威发布者,而应该与学生共同探讨,指引着他们去寻求真理、获得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也应该变得和-谐友爱。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才可能达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次,教师应该采用一些手段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也要灵活多变。在我的第一次被听课结束之后,指导老师针对我的`教学指出几点需要多加注意、改正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他们开始出现疲惫心里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能够及时的发现还要做出适当的举措。例如,可以让他们针对与课文有关或者教学有关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多的去参与教学,去发言。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评价,引导学生去思考,让课堂在有序、开放的氛围中展开。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整个教学活动就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如果放任自流,没有约束,势必会导致洪水泛滥。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这样既保证教学纪律又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主人翁。

真正的要做到上述这些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只要肯转变思想、行动起来,终会看到新课改下语文的蓬勃发展。

第十四期顶岗实习  柏乡实验中学  文学院  陈卓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论文

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活动。无论是学生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还是考试的变化都足以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改变。因为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要时刻紧绷思想井绳,随时准备对教学的实施做出调整,灵活机动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笔者就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反思,以期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1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学”不时地做出反思,使学生以更好的思路和方法进入后一阶段的学习。首先,要求学生作好课堂摘记、作业反思、考试分析等。课堂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使其学习活动有了目标。在作业中认真反思,尤其在教师批改之后,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解题情况,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每次考试之后总结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标。其次,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开展反思的主阵地,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1)在回顾问题解决后反思,进一步升华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后反思解决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提炼出应用范围更广的思想。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2)在集体讨论探究中反思,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交流,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

3)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劣,解题中不要满足于解对题,而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提高学生思维创造性水平,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2加强教师对“教”的反思。

1)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改变自己在以往课堂教学中主角的身份,将要讲述的内容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新事物的学习,除了自身感兴趣外,还要使其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教学《探索规律》一课时,老师可提出问题:日历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初中数学新课改下关于教与学的思考朱宏伟(重庆市开县温汤井初级中学)动机,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一步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真正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了学生,且使整个教学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备课要做到“新、勤、准”。老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功开好课、引好题,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之中。新,要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勤,老师备课要常备常更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准,老师备课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针对于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唯有准确把脉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时,老师可紧紧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教材进行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也更好。另外,老师还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工具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尊重个体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基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承认差异,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做到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如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老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可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来完成,充分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4)常回顾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可取之处。教师应时时回顾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梳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日常检测情况对教学做出调整。一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想想这阶段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是否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时常走出课堂,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吸收有益的养分,尤其是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要学会“拿来主义”,多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能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总结会让自己受到很多启发,从而促进教学,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5)科学全面评价每位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不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单一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而应综合考量、全面观察,才是对学生负责任、有价值的评价。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让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不懈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从而实现评价真正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之风在我国的全面盛行,广大数学教师开始致力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希望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结合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做了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主体地位;教学情境;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往往使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气氛也显得沉闷压抑,而且呈现出来的教学局面是学生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来自于教师知识的灌输。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性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鉴于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以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

比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上课后,我并未直接为学生讲述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的知识点,而是点了几个学生,让他们用列、排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学生a:第二列第三排;学生b:第五列第六排;学生c:第三列第二排……然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a和学生c的位置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们的列数和排数不一样,这两个数是正好相反的。”“嗯,很好,那根据这个事例,你们觉得位置与列数和排数有关系吗?如果要确定一个位置,需要几个条件?”“有关系,需要两个。”“是的,那么,如果我们用(2,3)表示学生a的位置,那么学生c的位置该如何表示?”“(3,2)。”“没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位置,都是由一对有序的数组成的,而且每个同学的位置都可以看城市由两条相互垂直的数轴的交点确定的,对于在平面内的点,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示它的位置。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与刚才我们论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我通过设计学生可以参与进来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行了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学习主体性,也为课堂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二、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

如今,我国已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各种现代化设备层出不穷,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具有现代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手段也已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而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教师要注意二者的有效整合,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从而创设出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了大量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如一些建筑图片:泰姬陵、祈年殿、北京国贸大厦等,以及一些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食物,如词典、魔方、饮料罐、足球、漏斗、帐篷、螺母、金字塔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抽象、归纳,将这些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这样,我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熟悉、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验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更好的识别。

三、注重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评价模式,淡化教学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转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比如,在评价内容上,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学习情感与态度;在评价主体上,由原来只以教师为主体的发展成学生、教师都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方式上,由原来的教师评价发展为教师自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同时,我们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即多向学生说一些鼓励话语,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建立学好数学自信心。

以上即为我个人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与实践的几点想法和意见,在此分享给大家,愿能抛砖引玉、投砾引珠。

参考文献:

王勤涛。试论初中数学如何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契合[j]。才智,(11)。

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论文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初中数学则是数学领域里的一个小单元.在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不妨从以下方法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数学不仅是非常抽象,而且是非常复杂的一门学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觉都非常枯燥无味,总是提不起兴趣,只是想应付一下升学考试而已,所以一直是数学教师头痛的问题.对此,数学教师不得不另辟捷径,从新的起点出发,用激发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进行转化和延伸,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多维思考,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学生深入自主学习,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画草图列表,参看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通过这样的举一反三进行转化和延伸,激起学生们大脑思维系统,产生关注和思维,从而导致兴趣的产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巧用人性化参与式教学,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提升自己。

传统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扮演“主角”,在高高的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地听,目不转睛地看;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各去完成,就这样一个公式化教学,没有一点新鲜感.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人性化参与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如同在和睦团结的家庭生活一样,积极地参与和教师共同学习,互相探讨学习方法.在适当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出题,老师解答.彰显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探索认知过程.

例如,先让几位同学根据课本内容各出一道题(要求不能抄袭各种资料,要自己创制).然后交给老师在黑板上解答,演示,再让学生分析,总结.这样在老师解答过程中不但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学们的创新和思维能力,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了师生之间互相平等,和谐沟通的友好关系.

三、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和综合能力。

数学知识非常抽象,逻辑推理性强,综合面广,抓住逻辑推理特性,进行合理综合,对一些综合性题材的解决很有必要.比如数学体系与细胞几何证明,它包括对几何概念、几何语言(或术语)、定理定义和公理的综合运用.平面几何中的证明,主要是证明全等、相等、不等,线段比例和几何命题等内容.而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完成一个几何证明,不防着重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正确的思维方法剖析和图解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几何证明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即人们比喻的执固索果和执果索固,前者是从命题的题设出发,由已知看可知,由可知看未知,并逐步推向未知,直到与命题的结论一致为止.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则应进行剖析并分离出基本图形,再根据基本图形的属性,寻求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含有隐蔽条件的题图,应当根据原有条件和需要适当添加辅助线,为证明辅路搭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存在或运用上数学知识,如城市建筑、机械生产、商业运作、建设等等,大到天文地理,小到家庭收支核算,可以说,数学在整个大干世界里,其应用最广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结合新课标,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与学生一起带着学习工具,踏入社会,走进社区,让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地操作(编排,记录,计算)观察分析和总结,真切体验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体会知识与社会经历所带来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对知识更加渴望.

五、合理评价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评价水平,让不同的学生得到相应合理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评价时,应注意几点:

1.评价要及时.当学生在某科目考试或测验取得优异成绩或工作突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

2.评价要公正.评价要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在某方面欠缺的学生多加理解和激励.

3.评价时要科学.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及时强化,鼓励时要有尺度,也不能片面、单一.而要让学生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4.评价要广泛.无论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任何行为,只要值得评价,就可以适当给予评价,给予鼓励.

5.要激励后进.任何老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易于显露高兴,赞赏之情,对后进生表情上易显示讨厌.这是教师之大忌.教师是培养人才之师,人才有万千种,不会千篇一律,要承认差异,正视差异,要鼓励他们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的教育体制,配合新课标,积极不断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得以开发,真正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新型的现代化人才.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李镇西)。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峡》设计的“对话式阅读”教学与过程,就较好地体现了对话式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1、创设对话的良好氛围。(1)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飞奔的船只和凄异的.猿啸等自然风景,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2)还可以利用课文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韵之美。

4、培养学生在对话中的创造性。譬如:通过讨论我们今天应当怎样开发和利用三峡?这一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平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蔡军华。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实问题刍议

(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社区学校)。

摘要: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等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将他们的自身特点有效地与教学相结合,以此提高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实问题刍议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诗歌本身具有自身独特之处,且其内容比较生涩隐晦,故而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有些难度,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便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所以说,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努力地去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歌的教育教学之中。

1.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诗歌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诗歌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相互结合的总原则。要积极地将诗歌中的人文性、文学性等和诗歌的具体内容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品味诗歌的过程中逐渐地提升自己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2.遵循明确教学目的的原则。

在诗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新课标中曾明确指出,在诗歌教学中的统一教学目标包括: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为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深刻记忆,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鼓励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展开大胆的创意联想,让学生主动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

1.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大家共同对诗歌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甚至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等让大家自主地发挥对诗歌的感想。

2.对教学方法进行推广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可以尽量地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它能够更加适合学生。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逐渐地不再和现在的教育发展相适应,为了大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在传统诗歌教学的模式上加以改进和研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更新观念促进发展对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考制度的改革,教学内容的调整,把课堂教学改革推上了浪尖.改什么,怎么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思路.认清形势改观念,注重实效改方法.从传统的传授法中跳出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

作者:邰雨春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中学,225800刊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更新观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结合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和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发展的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以教师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在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地位上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和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努力使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二、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强调: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有创新意识,更新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支配者的角色,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观念。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辅导,学生主体”上来。所以,教师就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适时的指导,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以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每位学生的真情表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耐心,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充满挑战与创新,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他们才能自主地思考、探究,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实现创新。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既专又博”“一专多能”的新知识体系,挖掘开放的综合课程资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其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认真研读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树立“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和“学”教材的观念。只有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用“活”了教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会真正“活”起来。再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如果限制太多,答案可能就会千篇一律;相反,如果没有任何要求,可能就会出现理由充足的各种不同答案。这就是说,如果“统一”的要求太多,就会限制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以及问题的回答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多种答案并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作者单位甘肃成县化垭农中)。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新课改的开展,人们对德育课程教育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因此这对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高中班主任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高中;德育;理念;方法。

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才能使自己提高。传统的德育课程教育工作多是采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高中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只能从表面了解德育课程教育工作的知识根本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

1高中德育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目标迷茫:互联网上的一些片面、消极、错误的观念影响着学生帮的思想,让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学习中,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导致了自己学习成绩的下降。在生活中,学生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导致高中生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抱负,过度崇拜权力和金钱。学生缺乏一定的目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着巨大阻碍作用的。在这种形势下,如果高中生不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很容易形成犯罪。例如,在学校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高中生在学习中虚度光阴,学习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在生活中也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是逃避,而不是积极面对。有些高中生遇到一些挫折就选择逃避,选择自杀,这种消极的行为,对于高中生帮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高中生帮的学习,而且对高中生在未来就业中的发展也是有着巨大的威胁的。

1.2班主任师资力量差:在当前的教学形态下,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班主任的师资力量是比较差的。班主任不仅没有一个高的学历,而且在专业技能方面,也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例如讲课中经常出现教学错误,管理方式不当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班主任的师资力量差造成的,因此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如果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的,因此在对教师的师资力量提高方面,学校应该经过认真的研究后制定出培养教师能力的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的方法。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其意义更加深远,高中是学生良好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以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育:以生动真实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枯燥空洞的讲道理更能让学生接受。组织学生外出参加公益活动、文体比赛、郊游,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校内组织学生参加卫生扫除、宿舍内务整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中,离不开找学生个别谈心、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班主任要善于多渠道地做学生思想工作。

2.2抓好养成教育:日常行为规范虽然是小事,但它对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明礼诚信、助人为乐。开好每一次班会课,以讲故事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使他们养成爱护环境卫生、不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不穿奇装异服、不配戴手饰、不染发、穿戴整洁得体,能把自己的宿舍内务整理得有条不紊;不抽烟、不喝酒。以《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评定学生的操行量化分,使操行量化分和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挂钩,通过一、两年的督促和量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2.3利用课堂渗透:在课堂文化中渗透德育课程知识,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学习。例如,班主任可以让任课教师在上课中给学生渗透德育知识。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语文课时给学生联系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能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2.4利用多媒体技术:学校应该因材施教,应该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校园网上开发一个多媒体教学平台,设置一个弹性课程体系,让班主任把教案发到网上,给学生一个提前预习课程的时间。让学生提前预习。例如,班主任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制作简单、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插入相关的视频和音乐等。班主任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德育课程教育的课程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可以对德育课程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教育意义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对事件有个清晰、全面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

2.5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与潮流,将新型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来。对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同时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的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在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讲解。

2.6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技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班主任的教学方式改进之后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一些创新的观念,这样课堂才会更加的有创意,学生们才会更加喜欢学习德育课程。

2.7提高学生的德育课程修养: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们的思想感知能力与欣赏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知识,掌握构架体系。结束语:高中的德育课程教学只有好好利用好课堂的价值,就能实现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德育课程水平。高中班主任只有不读提高自己的德育工作水平,因此应得到学校的重视,这样才能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新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j].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3]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思考论文

内容提要:

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全面体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怀柔一中首批实施新教材的地理教师,本人结合地理教学实际,确定以“学案”教学作为课改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在新课程实施中以“学案”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209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实施新课改,我和许多教师一样,有幸成为第一批探路者,在经历了一系列地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课改带给教学的一些变化,这不单纯是教材内容和体系上的变化,更多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如何在地理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是被动地学,而是主动地学,学会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因此具有的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落实学习过程等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学案所具有的这些特点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以此为抓手实施新课程。

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

1、学案的内涵和特点。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的编制基于这样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由于“学案”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的,因此学案具有的最典型特点是: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便于操作。学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学案”与“教案”虽然都是由教师设计,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二。

者有着明显区别。二者反映的理念不同: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单边教授,而学案是从学习者的角度研究教学过程;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教案和学案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的方法不同:教案是在课前设计的教学程序,而学案则贯穿学习过程始终。此外,学案和教案在问题引领,方法落实等方面也不同。

3、学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抓手。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要求教学过程是互动的。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会怎样学习,怎样才能弄清一堂课的知识。由于学案完全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学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较为理想的载体。正是由于学案具有的这些特点又符合新课程理念又便于操作,所以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抓手。其目的是建立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地理教学中“学案”的设计。

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学案,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从促进主动建构这一角度来设计学习方案,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学案”的编制是由我们怀柔一中首批参加课改的3位地理教师共同合作完成。在开学初第一次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组长进行明确的分工,将每个人所负责的章节明确下来,同时让每位教师明确设计学案要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学习过程”的作用。因此学案不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再现,而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线,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我们所设计的学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旧知回顾、新课学习、课堂练兵和拓展提高。

1、旧知回顾。

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是指在新课学习前,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知。

识要点,并在学案上呈现出来。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达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这一环节具体操作要点有二: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紧密围绕课标的要求来设计,二是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动笔写,强调知识的落实。问题设置的形式可以是框架式的知识要点填空,也可以是选择题或者是画图题等。这一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不一定每份学案上都有,但如果两节课之间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设计这一环节便很有必要。之所以在学案中设置这一环节,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复习提问,常常是教师问,学生齐答或个别学生回答。表面上看很热闹,实则只有少数学生在思考,多数学生是看热闹,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只注重说,没有落实写。通过在学案中设计这一环节,有意识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同时由此引发新的思考,激发对新课学习的热情,既深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对新课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课堂实效性好。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原理性很强,抽象不易理解,而这部分知识恰恰又是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可是学生理解得并不好。在新课改中如何化解这部分重点和难点知识?我通过设计学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讲到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产生的地理意义时,由于此部分知识和上节课(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因此在学案“旧知回顾”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并完成其内在联系,填框架(横线上为学生填的内容)。其次让学生在图上用折线和箭头画出太阳直射点从当年春分到次年春分的移动轨迹,标注太阳直射a、b、c、d时的节气,并说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既回顾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强化了对已有知识的落实,同时引发新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热情,课堂效果很好。

2、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这一环节,主要突出两个作用:一要突出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二是要突出方法的落实,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提炼方法。新课学习包括:明确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知探究、归纳总结等。

新课程强调要以课标为依据,教材只是辅助材料,而课标才是根本。因此,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新知探究中: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再现,而是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流程和意图。教学中,针对教材中浅显的内容,教师没必要讲,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学案”设置的问题,即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这是我们实施“学案”教学要达到的第一层次要求。但有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则要大做文章。注重问题的引领,依据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或者图表),分层次、有梯度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落实学习过程。通过对案例(或者图表)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从中提炼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做到知识迁移。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把太阳高度角变化和昼夜长短状况进行动态演示,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地图册上二分二至日“静止”的图片,在“学案”上将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如下:

请你根据动态演示和读地图册第12页“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图,填表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夏至日(填度数)冬至日(填度数)春分日或秋分日(填度数)。

北极点。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1、北半球的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2、北半球的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3、北半球的二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南北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规律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2、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在日(节气)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一年中有次直射,但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出现在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读图填数据,是浅层次要求(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但关键是通过数据分析得结论,这一高层次要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通过在学案上设计这样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逐渐深入,进而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这一难点。通过这样的设计,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数据得结论”的方法。

3、课堂练兵。

课堂练兵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巩固知识,训练方法。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强化,加深理解,并有意识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此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应精挑细选,力求起到点睛之作用。我们所设计的题,多是根据阅读材料,设计有梯度的串题或是图表题。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知识,在新课探究环节时我以“首钢的选址”为例,分析影响首钢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意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巩固知识,训练方法,我在课堂练兵这一环节设计这样一道题: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对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拓展提高。

拓展提高这一环节主要以实现知识迁移,有效应用方法为核心。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科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体会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和有用性,达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设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学案时,我在拓展提高环节设计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架设”案例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效果很好。首先让学生调查自己家或邻居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情况,包括观察集热板的朝向,并分析为什么这样架设?集热板和楼顶或屋顶间的角度(a角)是否需要调整?如需调整,应怎样调整,才能最大地发挥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人们提建议。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调查,他们理解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同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最大效能,为此还提了一些建议。

通过设计这样的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他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并学以致用。

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实施地理“学案”教学已经一年半,可以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变化大。

通过使用学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积极性很高。

我们设计的学案,一般是在上课前3-5分钟发到学生手中。我们的学生,现在只要一拿到学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看书,然后自己试着整理知识体系。上课时学生依照学案,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模块考试和地理会考复习中,学案更是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科能力的培养上,知识的落实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因有了学案,复习时有了抓手。由于学案的使用,在地理会考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全年级地理优良率达88%,通过率达95.5%,分别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所教的四个班中有3个班优良率达100%。一些原本不太喜欢地理课的学生也开始喜欢地理课了,他们说:“原来以为地理课很难学,其实没那么难,学案上的有些题我也能独立做出来。地理课挺有意思的。”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指导的学生刘畅同学因受“学案”启发,通过实际观测,撰写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的证据”观测报告》在北京市天文科技竞赛论文评比中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师素质的提高。

以“实施学案教学为抓手,深化新课改”这一探索,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时可见。真正地将课堂教给了学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谓是教学相长。我们独立开发了高一和高二地理学案,以及高中地理会考复习学案,深受学生欢迎。教改与教学获得了双丰收,我所撰写的研究课题《新课改中地理“学案”的设计》成为区级重点研究课题,并在全区推广,受到领导好评。

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实施“学案”的教学中,由于增加了科技含量、知识容量和学生思维量,讲练结合,正确处理了学生“减负”与增效的矛盾,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使地理教学有条不紊,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此外在实施学案的过程中,学习成果和评价形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更注重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讲求课堂的时效性,切莫流于形式。

“学案”以提纲的形式发放给每个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给予学生。

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归纳和整理。要有程序、有梯度。但一定要在课上完成,不要给学生增加课外负担,讲求课堂的时效性。

2、“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挂钩。

“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讲、练、考相结合,检查与评价相结合。“学案”的运用只有与教学管理挂钩,才能发挥学案的真正作用。

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是有差异的。使用“学案”一定要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之中,或者生生交流之中,也可以是让学生交“学案”(作为作业)进行检查,也可以通过测验进行检查。评价要及时,通常我们采用的评价有两种: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及时评价与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知道学习成效及相对状况,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状况并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具体的依据。

3、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用好、填好、留好。“学案”作为课上的学习材料,学习的依据和指导,要高效完成,做到“人人动脑,人人动手,全员行动”。学生要认真填写,并且要保存好,作为复习材料。

对教师的要求: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不做无用功,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作为平时成绩)。每节下课时就收,有时内容没完成,下次完成就收,这样不给“懒”学生制造偷懒的空间。

当然,“学案”的理念有待于深化和拓展,而我们的“学案”教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让它更完善。

参考资料:

1、杜持红:《高中地理“学案”的目标分层及运用策略》杭州教师教育网年;

2、孙建文:《高中地理“六步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滨州教育》第2期。

3、余小妹《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案的编写》江西教育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