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讲稿 > 运动会 > > 运动快慢教案小班(优秀15篇)

运动快慢教案小班(优秀15篇)

时间: 作者:笔砚

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灵活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关注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潜能。

运动快慢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一定距离所用的多少来描述。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学会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学会使用秒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秒表、米尺、探究表格、相关图片课件2.学生准备: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和兔子谁跑的快呢?为什么兔子速度快还输给乌龟了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随即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

重、难点)。

二、探究新授:

1、观察四幅图片,并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讲授新知)。

2、测一测走路的速度:•你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呢?

小黑板出示思考题: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

学生小组讨论:距离和时间。•如何能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学生自己练习描述。(学会描述事物的快慢)。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并且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

3、缓慢运动的物体。

体的缓慢运动,然后再启发学生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作用)。

2)探讨: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什么?为什么?(讲解新知: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因素外,还包括运动的方向。)。

三、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你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吗?

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

——运动速度。

(2)方向。

运动快慢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力目标。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2、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情感目标。

1、通过对孙杨、刘翔夺冠的速度计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体会速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能够运动速度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播放世锦赛孙杨在比赛中最后一棒超越两人率中国队获得铜牌的视频。提出问题: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是如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带着问题,进入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运动的快慢。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知识点一:什么是速度?学生回答导学案的部分内容。

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公式: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提出问题:1m/s为什么等于3.6km/h?

学生回答单位换算的过程,并随机给出一些速度进行转换。

阅读课文p20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如人步行时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等。

知识点二: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1页的内容:(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北京南到上海虹桥的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北京南到上海虹桥运行的平均速度。

四、总结梳理巩固目标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

五、反馈矫正检测目标学生完成课后达标检测【课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一节内容是在学生生活基础上,把实际上升到理论的一节知识。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这节的知识难度并不大。关键在于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运动物理的格式来解决速度计算的问题。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依照我们推行的课堂136教学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主,教师引导的方法完成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基本处于隐形,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偶尔出现。弱化老师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是我这节课想充分体现的。在这节课中我个人感觉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引入用情。利用世锦赛孙杨逆转夺牌的赛事,不仅让学生能很快投入学习中去,也能从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的例题利用刘翔夺冠的经历,更让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课堂模式讲新。,我充分利用学生学案,精心打造导案,该讲解时讲解,该隐形时隐形,决不多占用学生一分钟的时间。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

三、课堂环节求精。每一环节,我都反复考量时间,争取时间上的高效化。【板书设计】。

小班健康教案运动教案

1.模仿几种有趣的运动,体验运动的快乐。

2.能根据儿歌内容快速反应做动作。

3.知道运动能使人健康。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音乐《健康歌》、《快乐的小鸟》,运动项目图片、动物图片、铃鼓1只。

一、音乐导入,引出主题。

1.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动起来吧。

2.放音乐《健康歌》,师幼随音乐做动作。

二、模仿运动,体验乐趣。

2.让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或见过的运动并学一学。

5.教师小结:运动能锻炼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我们更快乐……所以小朋友一定要多参加运动。

三、学习儿歌,经验分享。

1.师:不只是小朋友喜欢运动小动物也非常喜欢运动。看谁来了?教师模仿长颈鹿、小鸟、小象、小兔、小猫的动作让幼儿猜一猜。

2.出示图片让幼儿看猜对了没有。请幼儿学一学小动物的样子。

四、体验运动,活动延伸。

1.教师击手鼓,例如说出长颈鹿来了、小白兔来了等小朋友就做相应的动作。可由慢到快进行练习。

2.进行扩展:教师说出儿歌内容以外的动物,如青蛙来了、老虎来了、小鸭子来了等让幼儿试着模仿。

3.游戏结束:师幼扮小鸟一起飞出教室。

教师:小鸟飞来了,小鸟排队了,我是鸟妈妈,你们是小鸟,我们一起到院子里做运动吧!放音乐《快乐的小鸟》,师幼一起出教室。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二)、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总结。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六)、归纳总结。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总结学习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案

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体验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此次场地分组实验中,采用计时员签名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实验态度,记录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组内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教学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

2、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3、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实验探究法。

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与假设。

探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主要分析与论证。

要素评估。

交流与合作。

运动快慢教案模板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定义。

2、能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新课引入。

三、

新课教学。

1,速度的定义。

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呢?

活动:讨论,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判断一名运动员跑的快慢?两种方法:

(1)在某一时刻,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最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最小的,运动最快。

综上所述,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也可以比较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据此,我们可以把相同的时间规定为一个单位时间(比如说一秒钟),这样,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我们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公式为v=s/t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或m.s-1)除了“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例一:书上例题。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是在暗室中进行的。每隔固定的时间,闪光灯闪一次,物体被照亮,物体的图像被记录下来。多次曝光之后得到的图像显示在同一张底片上。根据图像,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位置变化,从而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回答:甲图中小球运动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不变。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沿着直线运动但是速度变化的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上图中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变化。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反映物体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叫做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v=s/t。例如刘翔在110米跨栏中跑出了12.88秒的成绩,平均速度。

v=110m/12.88s=8.54m/s。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0.75s=9.30m/s。

答: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已知:s=220km,v=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摩托车的速度为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km/h=____m/s。

(2)5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min通过了180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m/sb、108m/sc、90m/sd、30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_____m/s。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a、1、25sb、0、625sc、0、8s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教师讲述:同学们各抒己见,意见不统一。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学生说方法。

教师:也就是指定一段距离是吧?(板书:距离)。

教师:那么,你们还有其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学生思考,小声议论)。

教师讲述:同学们说出了不少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试试吧!

二、探究新授:

1、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5分钟)。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3)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4)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2、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

(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书上30页完成。学生自己做;汇报结果。

(3)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3、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15分钟)。

(1)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3)讨论:

a、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00厘米。

b、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c、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d、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e、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刻度不够长,可以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f、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内,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1的同学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g、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测量。

(5)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4、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3分钟)。

(1)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3分钟)。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3)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二)瞬时速度: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虽然经过比较认真的备课,但教学中就任务的达成情况看,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经过认真分析,存在问题主要有:

1、备学生不够细。虽然课前了解到学生初认识小数,但是对于秒表的读法、计数方法放在课前讲解,但对于距离的的测量却忽略了学生在测量距离不是整米中没有办法记录,导致学生没有办法进行计算速度。

2、教学环节安排过于紧凑。尽管知道一节课内安排课本中四个环节的内容紧,但仍想在一节课全部完成。这是一个保守的做法,这也使得每个环节粗略点到,学生其实没有真正明白。

所以建议今后上这节课可以分两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概念认识、排序、缓慢运动:第二课时安排测量走路的速度、认识运动的方向,效果会更好的。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速度的概念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快慢的比较。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举例: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提出问题: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

启发导出“速度”的概念。

师生讨论板书:

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

单位:米/秒。

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引导学生:

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二、速度的大小。

学生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质疑: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如何测出自己步行时的速度?

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3位同学从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学利用秒表测出步行的时间,第5位同学利用皮卷尺测出步行的路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全体同学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并点评刚才的学生实验。

利用学生测量的路程和时间,说明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三.例题。

1、看课本25页书上的例题。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据题意,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学生板书练习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四、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看图2-26,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板书设计】。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

二、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

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三、例题。

四、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测量自己回家时上楼的速度。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范文九九网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m决赛。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投影]。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s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8.33m/s12s。

10000m万米冠军:=5.95m/s1680s百米冠军: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s内的路程.

[生]可以.

[师]“1s、1min、1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投影]。

[生]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因为蜗牛爬行的速度最小,光的速度最大.

[生]人步行的速度约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

[生]“千米/时”中的“时”应该是“小时”,所以可以读作“千米每小时”.

[师]读得非常正确.“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所以写作“千米/时(km/h)”,读作“千米每小时”.同学们还要注意在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以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方法,不要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生]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

[生]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

[师](引导同学们明白)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

3600s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s.

[生]也可以将m/s换算成km/h.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单位统一以后,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谁运动得快了,谁快呢?

[生]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

[师]从同学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

[生]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

[投影]。

练习3:(1)10m/s=______=_____=______.

(2)36km/h=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

(1)计算。

利用书中的例题,作为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

解:由公式v=ss100m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1===9.1m/stt11s。

因为v2v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

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

解:由v=ss1463km得:t===14h.tv104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h.

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2.匀速直线运动。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看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生]照片甲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相等,照片乙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

[师]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生]照片甲中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照片乙中两球间的时间间隔也相同,但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说明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生]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生]车辆进站和出站,起动和刹车,上坡和下坡,都是变速运动.

[生]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投影]。

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速度.全体同学练习,一名学生板演.

解:v==s140km==140km/h.t1h。

[师]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停止,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1小时内匀速行驶了140千米,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或在这一个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程s所用的时间.即v是在s或t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

[科学世界]。

[师]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时间放大镜”及相关的资料,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欣赏科学中蕴涵的美.

三、小结。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2.在变速运动中,v=s求出的是平均速度,t。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7531次列车8:43从襄樊开出,11:58到达丹江,运行3小时15分钟,运行距离103km.而7532次列车13:00从丹江开出,16: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

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km,运行时间是3小时15分(3.25h);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km-39km=37km,运行时间是1小时7分(1.12h).

3.略(和第2题一样,属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结果,只要学生做得合理即可)。

4.解: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5km.

解法一:

t=s得ts5km==0.036h=128.6s.t140km/s。

=0.036h=128.6s.五、板书设计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1速度单位:米/秒(m/s,m·s)千米/时(km/h)。

(veiocity计算:v=st。

sv概念。

计算。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教案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108km/h=____m/s[2]15m/s=------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min通过了180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m/sb.108m/sc.90m/sd.30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八年级物理教案:运动的快慢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南八家初中的田富,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2)定义(3)公式(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一速度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理意义1概念。

2定义2变速直线运动。

3公式:v=s/t3平均速度。

4单位:1m/s=3.6km/h。

八、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