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写作 > 寄语大全 > >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大全(14篇)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大全(14篇)

时间: 作者:雨中梧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也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深度和有观点的读后感例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云南的歌会教案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动作、神态、外貌)。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云南的歌会》的读后感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在龙街村子里举行,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利索,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分挨桌看去,很多人都象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此外打铁箍桶的工匠家属,小杂货商店的老板娘子,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辟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是龙街村子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的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象是一个“歌库”。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这种会,只有正当金星入斗那一年才举行的。

同是唱歌,另外有种抒情气氛,而且背景也格外明朗美好,即跑马节跑马山下举行的那种会歌。

西南原是诗歌的家乡,我住云南乡下整整八年,所听到的不过是极小范围内一部分而已。解放后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生活日益美好,心情也必然格外欢畅,新一代歌手,都一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泼和热情。唱歌选手兼劳动模范,不是五朵金花,应当是万朵金花!

文档为doc格式。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沈从文写的《云南的歌会》里面详细的介绍了云南的歌会。云南是个诗歌的家乡,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便聚在一起对歌。

对歌的地方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对歌的方式各不相同,或见景生情,或即物起兴,引经据典,贯穿古今,或用提问的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这充分的说明了对歌的样式多样和广泛。在第三段中,作者还对昆明村子中的年轻女人进行了描写“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第四段写的是昆明乡下,一年四季美妙歌声。“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文章的最后一段写的是十年难逢的“金满斗会”,“由村里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几个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桌子,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听曲子。”这里来传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从事着形形色色的职业。是“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好听歌声,全部传给下一辈。”

在云南还有许多的风俗,比如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而“摸黑脸”是彝族很特殊的一种传统习俗,表示祝福,友谊喜欢和乐意。云南有十八怪.“鸡蛋用草串着卖”,“三只蚊子一盘菜”,“种田能手多老太”,“蚂蚱能作下酒菜”,“山洞能跟仙境赛”。等等。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西盟佤族衣服,多为佤族妇女自己纺织的棉.麻布作成。傣族男子的服饰以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景颇族的服饰风格粗矿豪放。阿昌族以蓝色.黑色的衣服为主要穿着。

云南歌会评课稿

今天,我们语文组集体观摩了杨老师的教学录像《云南的歌会》,看完后感慨万千。

回顾语文界,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从重视教师体现教师的教学到重视学生表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说,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最根本的一点,语文,一定要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这才是改变的根本目的。

曾经,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学得昏昏呼呼;曾经,我们的课堂追求学生的活跃,课堂好像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配角……于是,语文又向新的方向变化,我们的课堂又渐渐回归。在我看来,最好的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学得踏实起劲,有收获,这就是“朴素的课堂,精彩的瞬间”。

而杨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让我欣赏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课堂终于在现实中浮出水面,让学生或者说让听者在课堂上感悟到生活,提高人文素养,这应是语文追求的境界。在朴素的课堂上感受到瞬间的精彩。

于细微中感悟文章语言。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敏锐而明确地让学生掌握该掌握的信息,课堂环节的开展很顺利,请看教师精彩引导的语言:

我们不防再来静静地默读文章,从细节中和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意思,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划一划,写一写。

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地默读课文,去发现他们眼中的发现,去认识文章带给他们的认识。当然,他们果然发现了:

“第五段第六行……声音极其轻柔,我觉得这里既有声音,又很有意境,还带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让我很想去那个地方看看、听听。”

在看了以后,在品味了以后来读文章,读出文章的字字句句,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再读,学生再评,教师再评,全班一起来读。在读的环节学生渐渐领悟情感,融声音于情感中,用声音来传达他们领悟到的情感。于是,渐渐领悟文章的主题:无拘无束的生命。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第一个场合写“对歌”,注重对唱歌人的描写.例如第2段描写了“一个年轻妇女”,她唱败了三个对手之后,作者刻画了她的动作,神态:“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显得轻松快乐”,我们会对云南的妇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们不禁再次从心底萌生出几许赞叹.

第二个场合写“漫歌”,注重对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的描写.文章中第4段描写赶马女孩子唱山歌,与上一场合不同之处,本段没有着重对女孩子进行描写,而是描写了她们周围的环境:“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描写出云南美丽的风光.特别对充满生机的山鸟的描写,更增添了“漫歌”独有的特色.

第三部分写“传歌”,因为所介绍的“金满斗会”比较热闹,所以作者注重对场面的描写.“金满斗会”的发起人是“村子里人”,地点就设在“住处院子两楼”和“长长屋廊下”,人员是“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妇女占多数”,参加人员也大多为普通村民,但打扮得是珠光宝气,银光闪闪,像过年一样因此这个“盛会”显得隆重而热烈,并且更加令人难以忘怀.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来加以记录呢?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云南的歌会》就是一个典范,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细细沉吟。唱歌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我概括一下主要有,以歌显俗、以歌会友、以歌庆节、以歌示悦、以歌颂美、以歌养心,以歌传情。要唱歌,特别是要唱出有自身特色的歌,一是要有地方特色的曲调;二是要有写歌词的氛围。云南是个“诗歌的家乡”,写出来的诗歌定然是趣味无穷的;三是要有唱歌的场所和氛围。云南的唱歌场所别开生面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富有本土特色,他们选在山野、山路、林寨,显得朴素、简约、自然。而我们这个地方唱歌多是在戏台、剧院或是在歌厅。云南唱歌的氛围是相当浓烈的。

你看,有对歌、漫歌、传歌;参与歌会的有男女老少,连年过七旬,掉光牙齿的老人也在热情地唱着。写文章要学会选材,要学会有侧重地表达。作者在“山路对歌”中抓住人物描写,写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三个对手,这种得胜的喜悦用了“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来加以描写;那白白的糯米牙,那黑中透红的枣子脸,那特有的民族服饰,显得活力四射、风采斐然;在写“山路漫歌”时抓住了环境的特色,并详写了戴胜鸟和云雀的“呼朋唤侣”的“争鸣声”;写“林寨传歌”注重的是场面描写,如三十来桌轮流低唱时的声音,轻柔如松涛,舒卷张弛如龙吟凤哕。通过这三个场景,就把云南这一地方的歌会写得光彩照人,看了之后令人心都动了,恨不得马上乘车到云南体验一番。

云南自古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描写了那里如画的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本来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的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骑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有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象是有意摹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的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象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云南的歌会》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本文通过对“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或金满斗会”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多才多艺以及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对唱。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小合唱。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民俗文化是我们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来加以记录呢?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云南的歌会》就是一个典范,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细细沉吟。

唱歌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我概括一下主要有,以歌显俗、以歌会友、以歌庆节、以歌示悦、以歌颂美、以歌养心,以歌传情。

要唱歌,特别是要唱出有自身特色的歌,一是要有地方特色的曲调;二是要有写歌词的氛围。云南是个“诗歌的家乡”,写出来的诗歌定然是趣味无穷的;三是要有唱歌的场所和氛围。云南的唱歌场所别开生面且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富有本土特色,他们选在山野、山路、林寨,显得朴素、简约、自然。而我们这个地方唱歌多是在戏台、剧院或是在歌厅。云南唱歌的氛围是相当浓烈的。你看,有对歌、漫歌、传歌;参与歌会的有男女老少,连年过七旬,掉光牙齿的老人也在热情地唱着。

写文章要学会选材,要学会有侧重地表达。作者在“山路对歌”中抓住人物描写,写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三个对手,这种得胜的喜悦用了“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来加以描写;那白白的糯米牙,那黑中透红的枣子脸,那特有的民族服饰,显得活力四射、风采斐然;在写“山路漫歌”时抓住了环境的特色,并详写了戴胜鸟和云雀的“呼朋唤侣”的“争鸣声”;写“林寨传歌”注重的是场面描写,如三十来桌轮流低唱时的声音,轻柔如松涛,舒卷张弛如龙吟凤哕。通过这三个场景,就把云南这一地方的歌会写得光彩照人,看了之后令人心都动了,恨不得马上乘车到云南体验一番。

云南的歌会反思讲云南的歌

《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主要是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通过重点词句、段落的阅读理解,学会描写方法并加以运用。因为该文文笔的优美,我在导入上,通过运用媒体,以音乐艺术情感渲染教学氛围,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文章的阅读理解上,加强朗读,注重重点词句的积累,设问铺陈,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山路漫歌”和“村寨传歌”的段落时,基本能独立完成。在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时,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了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侧重点,因此基本掌握描写方法并加以运用。不足的是,在时间安排上,因为注重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比较纠结于细节,因此在教学设计安排的“拓展”练习上,时间不够。今后,自己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合理分配时间,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中展现,实现教学目标。

影响部分同学学习的因素还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到位。有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像在小学那样等教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后才会知道记什么,不会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暗示的反复、强调等语气,也不会从同学们发言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部分同学的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养成思考、反思、合作、倾听的良好习惯,这样便于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其次在本课的教学中,重在考虑作者的写作构思上,引导同学们对于文章的整体的课文的构思。激发大家写作的兴趣。

《云南的歌会》教案

1、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精妙。

通过教师放入引导和借助多媒体在读思品悟议中培养学生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课文写作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上的差异。

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

朗读法。

情景教学法。

点拨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型讲读。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刚才我们领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捕捉课文中的信息。

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云南歌会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说。

三、探究文本领悟主旨。

探究三种形式的侧重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品味语言欣赏美点。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赏析,发现美点。

师点拨总结。

五、延伸拓展。

说说山西有哪些民风民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反思总结云南的歌会好词

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我将整堂课设置为四个环节,分别为“读中有悟、悟中有品、品中有探、探中有拓“,由浅入深,有内容到语言、有语言到结构、有文本到实际,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我针对现在中学生崇尚港台明星的流行歌曲的现象,我将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和教学难点设置为: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有追求时尚向关注民族转移。事实证明这一点确实是难点,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理解不深,对于曾经很著名的民歌也是闻所未闻,这也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所忽略的,所以在整堂课上,不仅没有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反倒像个客人,而且还是个“拘谨的客人”只怪我这个“大主人”没有尽到“地主之谊”“招待之礼”,这也是我要在今后的教学要重点注意的。

云南的歌会反思总结云南的歌会好词

《云南的歌会》虽然讲完了,但那热情欢快的歌声却仍然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可谓“余音饶梁,三日不绝”,同学们被文中那独具少数民族韵味的民歌深深的吸引了。在谈学习收获时教室的气氛空前高涨,有的说自己很喜欢这种原生态的最淳朴的歌声,有的说自己被文中那开阔干净的民歌所陶醉……大家各抒己见,突然一个响亮的声音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老师,同学们,二十年后我长大了,一定到云南去,去欣赏那优美的景色,去倾听那独有的民歌,去感受那里淳朴人民的'热情。那时我一定会来邀请您和同学们一起去,我保证”。他的话还没有结束,热烈的掌声不约而同的响了起来,我被震撼了,同学们被感动了,感动已经缠绕了每个人的心。就这样,一个美好的梦想,一个二十年的约定,深深的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田。

也许孩子们的想法太天真,太大胆,太幼稚,可是这证明了什么呢?毫无疑问的是同学们的心灵和文本已经亲密的融会在一起了,真正的走进了文本领略那云南精彩的“山野对歌”,欢快的“山路漫歌”,壮阔的“山寨传歌”,融入歌声的海洋,浸透在歌声的回忆里。回首反思,学生之所以能如此的投入,应该归功于听、看、读这三个字。听就是在学习之前和学生一起欣赏云南民歌的精彩片段,听名家的朗读,听同学们畅谈心声;看就是给学生提供云南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美景听民歌,给学生营造一种“现场感”;读当然就是和文本做最亲密的接触,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回味的时间,让学生和教材文本共呼吸,同起伏,在阅读中品位文章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有自己阅读,强调“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所以琅琅的读书声总是荡漾在我的每一节语文课堂上。

新课标下的新理念督促了我,指导了我,我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交给学生,把权利交给学生,所以才出现了开篇那感人的一幕,相信只要我能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那么我的语文课堂上一定会绽放出更灿烂的光彩,再现那感人的瞬间。

云南解释歌会词语云南歌会视频

【门楣】。

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

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络子】。

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肃然起敬】。

十分恭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

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囊萤映雪】。

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脱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寄名】。

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与有荣焉】。

因而也感到荣幸。

【腌】。

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苋菜】。

一年生草本植物。

【城隍庙】。

为传说中主管某座城的神建的庙。

【大襟】。

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白嘴】。

文中指光吃咸鸭蛋而不就饭。

【避邪】。

避免或驱除邪恶。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云南的歌会》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依据本单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学习重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学为主,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学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自学是学生逐渐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获得知识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通过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可采用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悟文趣。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批注字词句义及写法、作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新大纲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

有关材料。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不再一味听记,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本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构成教学的主板块,四步由课外而课内,由课内而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看似闲话的“谈”旨在介绍云南风情,为“说”蓄势,多层次的“说”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为“学”铺路。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2、了解作者、

作品、风格。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沈从文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就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那些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了解。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地理书上的介绍、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影视资料上的渲染、结合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总之,就是让学生认识正是这方美丽、宁静、神秘的土地,养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早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比较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们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了细致的勾画。“轻轻地打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得意,“你们看,我唱赢了”。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接着用一个小段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这一类年轻女人的情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类年轻女人共性上的特点,对她们的面容、牙齿、服饰等作了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达了作者对云南人民这种纯朴美的赞叹之情。

“山路漫歌”先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声传出的背景:山林茂密,山花烂漫,山鸟齐鸣。为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接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鸟儿好像被赶马女孩子的歌声感染了,它们或“发生了兴趣”,或“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歌声、鸟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可见女孩子歌声的那种出口自然、纯朴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学生齐读第四段,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味。

“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叫“金满斗会”的盛会场面,从盛会的发起写起,写到了盛会的规模。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每桌轮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咏凤哕意味。”还描述了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歌会的情况。这是“面”上的描写。最后还着重描写了一个老吹鼓手。这是“点”上的描写。结尾处,作者巧妙地用小时候常听老太婆的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收束全篇,既是从另一角度对盛会的评价,又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三读课文,联系我们平日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说说云南歌会有哪些特色。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凡是言之有理,都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

人人参与——演唱者从年龄上说: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十四五岁小姑娘,都可一展歌喉;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可谓来者不拒。

独具云南地方特色——这体现在歌会场境的地域性:如三个场景中都写了歌会地点,尤其是“山野漫歌”一段,用大段篇幅描述了云南山野风光;歌手模样和服饰的民族性:如对歌唱妇女的衣着和神态的描绘。

淳朴自然——全是自然环境中、自然状态下的真情演唱。歌唱时没有任何预设、造作的成分。唱歌内容灵活,声音出乎自然,赶马女孩的嗓音还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独特的传承方式——以会相传,以口相传,反复演唱,到大家熟悉为止。

总之,古老的云南歌会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写作指导。课文在描写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种是什么?“山野对歌”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运用其中一种写作手法,写一段描写性文字〈写人,写景,或写一个场面〉。150字左右。最后,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