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讲稿 > 国旗下讲话稿 > > 古诗三首评课稿(精选17篇)

古诗三首评课稿(精选17篇)

时间: 作者:笔舞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总结写作的一些规律和要点,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准确和有力。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

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以学为本,本课设计极大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教学过程上引导指路,顺学而教,在学生愤悱疑问时以提供出示背景材料等途径点拨;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运用巩固,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到通过创设情境、品味情感、引导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充分、实在、有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泊船瓜洲》一诗大意。

2、通过联系背景材料、抓诗眼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到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品读诗眼“只”“又”,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件或小黑板:诗人背景材料介绍;王安石改字故事;王安石病逝材料;运用借景抒情写法的思乡诗句。

2、多媒体或录音机;一段描写春天的音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一)谈话:自然界的景物,给我们带来各种想象和体会:

太阳,象征_________看见太阳,你的心情______。

月亮,象征_________看见月亮,你的心情______。

杨柳,象征_________杨柳带给一种我们感觉______。

流水,象征_________流水让我们联想______。

(二)小结:这就叫景中有情.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就运用这种有趣的现象来写诗,借各种景物,来抒发喜怒哀乐,寄寓了自己种种感情,非常含蓄动人。在今天的课文中,编辑叔叔阿姨们就给大家安排了这样的一首诗。

二、导入新课。

(一)揭题。

(二)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

(一)自读古诗:至少四遍,前两边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想想该怎么读?后二遍读通诗句,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完后想大概的意思。

(二)自读反馈: 。

1、认识多音字,点拨音义并随机解释题目。

2、指名读,评点读诗情况;引导按节奏读。

3、谈初步感受:整首诗大约是写什么?哪一句特别喜欢?

四、自解古诗。

(一)引导回顾:怎样去读懂古诗?遇到问题怎么办?

(二)小结提示:可以看文后注释,查资料和工具书;可以同桌讨论,举手提问;可以参考解释,弄懂意思,批写重要意思,注出不明白的地方。选择利用可能的方法充分研究。

(三)学生自学。

五、点拨提升。

(一)初步理解第一句。

1、自学反馈:你学懂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帮助?

2、画地形图: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地形图?指名板画:水、京口、瓜洲、钟山。

3、看图说意思。随机板书:一水 数山。

(二)研读理解第一句:

2、品读理解:指名连续一小组同学品读,随机点评。

(三)深入理解第一句:

1、提供背景: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离自己近?为什么要在这儿望故乡思故乡呢?导学王安石写此诗的背景资料。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划一划王安石此行目的和背景。

2、交流小结:正是带着这样的忧思和牵挂,诗人站在江边留恋地望着,望着。齐读一、二两句。

过渡:作者他还望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学习第三句。

1、自学反馈:哪些意思你弄明白了,或者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

3、创设情境、想象欣赏: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利用老师诵读,多媒体配乐,生闭眼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

4、学生说话,板书好词并让学生摘录在书上:。

芳草萋萋 柳荫碧碧 生机盎然 柳暗花明 间关莺语。

5、齐读小结:“绿”字给我们呈现了一片碧绿的河岸!(板书:绿岸)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绿”字给人带来的想象,正是其他字所不能代替的。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这一改,使《泊船瓜洲》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难怪前面同学们一读,就喜欢上了呢。

(1)引导品读:以小组轮读等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低吟:春风又绿江南岸。

(2)引导想象:“又绿”,“又绿”一个“又”字里又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呢?

春风又能把江南两岸吹绿,而我呢?此时此刻作者在想……。

(五)学习最后一句。

1、自学反馈:学生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板书:明月。

4、体验欣赏:让我们走进诗人内心读出他的这种情感!谁能体验到作者的愁绪?让学生分男女生与老师对读,在声势的渲染中小组读,感受强烈的思乡情感。

五、总结提高:

(一)小结提升:

1、一道水,数重山;一片碧草,一个明月,几种景物,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意,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回味无穷。喜欢这首绝句吗?让我们动情的齐读一遍!

2、质疑: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3、补充王安石病逝材料。说感受。让我们无限感慨的齐读一遍!

4、背诗、默写。谁已经把这首诗深深记在了心里?

(二)学习写法:

板书:借景,抒情。

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杂诗三首》: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的《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六、课外作业:。

(一)总结引导: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古诗,品味了思乡诗借景抒情的韵致,相信同学们会更爱古诗,会自觉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方法去关注古诗欣赏古诗。

(二)布置作业(选一题):。

1、收集3首以上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

2、收集3首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写的古诗,并划出景物注出诗中蕴涵的情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借景                      抒情。

一水 数山                思念家乡。

绿岸 明月                浓烈乡愁。

古诗三首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 教师导入。

2.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 教师过渡。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 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

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 教师过渡。

7. 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 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

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 教师过渡。

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第二课时。

《望洞庭》。

1. 教师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 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

(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

(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 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     刘禹锡。

4. 教师过渡。

5. 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

6. 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7. 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8. 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

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9.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10.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望洞庭           愉快。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 教师导入。

2. 学生表述,教师讲述。

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 请一位学生读。

(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

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 教师小结。

7. 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

8. 学生笔记,背诵。

9. 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

(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

(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书写标题。这篇课文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读前两首的标题,点评。

2、和老师一起书写标题,注意写法。

3、指名说,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读注释对我们学习诗歌很有帮助。

4、这两首诗一首写山,一首写水,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三、学习《独坐敬亭山》。

1、指名读。

2、了解作者。

指名说,你们了解李白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如《静夜思》等)。

3、练读,注意把每个字读准,了解诗的意思。

4、齐读。

5、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6、同学交流。

a、指名说,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前两句: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质疑:后两句,是敬亭山看着我还是我看着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让学生质疑)。

b、要深入理解这首诗,还需要联系整首诗,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谁再来说一说。

指名说。我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象到——。

指名说。

作者的心情很孤独、很寂寞;“只有”说明当时的作者十分孤独、寂寞;他又觉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没有离开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欢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样,天天看着他,有了感情。

7、结合背景,理解诗的情感。

介绍背景:写这首诗时,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此刻,当他独自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

8、反复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指名读,点评。

9、齐读。

10、试背,体会情感表演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指名说。

师小结:读好题目了解作者;读一读诗句,看一看注释,想一想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可用更简练的词语概括步骤,以便学生记忆与运用)。

五、作业: 。

1、依据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诗。

2、抄写词语,写出词语意思以及诗歌大意。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望洞庭》:

1、自学古诗,读一读,说一说。

2、指名读。点评,注意把握节奏。

3、齐读。

4、指名说,你读懂了什么?

a、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b、与前一首诗不同:在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遥。

望”,从远处看(比较阅读的方法)。

c、镜未磨: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

d、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比喻白茫茫的洞庭湖;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5、指名读。

6、与前一首诗相比较,这首诗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练一练,想一想。

7、练读。

8、指名读。你是怎么练的呢?(边读边想象)。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9、面对这样的湖光山色,作者的心中充满了惊喜。

10、边读边想象,齐读。

三、小结:

每一首诗都藏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再读一读两首诗,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听写词语:

敬亭山  洞庭湖  潭面 青螺。

对照课本,检查。(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六、作业:

1、默这首古诗,写古诗的诗意。

2、写出古诗中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

3、找一找课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背一背。

第三课时 。

一、检查背诵、默写:

1、指名背诵、齐背。

2、同桌一人默写一首。

3、展示、点评。

二、新课导入:

感受了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美景,我们再一起去领略一直江南的美。

书写标题。

三、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这首诗与前两首不相同,这是一首词。词:古时候,词是配上音乐供人们演唱的,它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三、回顾上课时的学习方法,自读这首词。

1、想一想,上节课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学习古诗?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与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收获和疑问。

2、指名读。

四、交流、理解。

3、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指名说。

a、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

b、这首词是作者怀念江南而写的。忆江南是词牌名,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很多首词。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蓝”:一种植物,蓝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阳出来了,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像蓝草那么绿,那么浓。

师小结:词中的这句写得真美,你喜欢吗?有感情地读一读。边想像江南的美景边读。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风景旧曾谙。谙:熟悉。作者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谙”与“暗”

师小结:白居易曾经两次在江南做官,对江南的风景曾经非常熟悉。对这样的美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很喜欢)。

师问:词中写作者很熟悉江南的风景的句子还有吗?(能不忆江南?)。

师小结:白居易曾居住在江南,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江南的美景。

指名读。

五、齐读、背诵。

练读,抽查。

六、小小赛诗会。

背诵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七、总结: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多读一读唐诗,让我们在诗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祖国语言文字的魄力!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词,写出词意。

2、写出这首词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3、解释:曾 谙 胜 忆。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词)。

孤独         惊喜          思念。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

1.读懂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导入  新课。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

二、检查预习。

请问读熟的同学有多少?这首诗读懂的又有多少?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

(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

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

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

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

四、感受情境,语言描绘。

1、通过我们多遍的读书、体会、揣摩,大家肯定有许多想法,下面请大家在小组内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理解到的诗句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讲一讲。

2、学生分组交流。

3、指学生汇报:有谁愿意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回答之后请同组的同学互相补充,其余的小组展开评议)。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诵读全诗。

1、诗人不是画家,但是用了28个字就画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绚丽多彩的图画,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2、在整首诗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句子?为什么?

3、再次诵读古诗,力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的进步。

4、下面我们都做小诗人,不拘形式地练习背诵古诗。

六、适当扩展,学习古诗。

1、请大家看材料——《绝句》,这也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色的小诗。

2、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用最段是时间就能够把古诗学会!(学生自学古诗)。

3、大家读书真认真!下面我们人人都做小老师,把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给同组小伙伴讲一讲、读一读、说一说。大家也可以另外选择自己喜欢的同学结合成小组,或者是和老师组成一个小组咱们一起共同学习、交流。

4、各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5、检查学习效果。

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到前面展示一下自学习成果,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汇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评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好古诗。

6、现在谁能把这首读出感情了?学生诵读《绝句》。

8、放录像,学生欣赏。

9、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如果你认为古诗不足以表达出你此刻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10.师总结: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韵——诗歌朗诵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2.多媒体显示《小池》,由学生补充后两句。说出诗人是谁。

b)播放荷花视频。(诗人杨万里非常喜欢荷花,看到鲜嫩的小荷叶赋诗一首,面对西湖满池的荷花,他也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节课我们首先欣赏这首诗。)。

二、赏析《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出示诗题:谁能说就这个题目说点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晓:早晨。)。

b)显示全诗,播放范读。

c)听了范读,大家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过渡:老师要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大家一定都说不错。要正确评价,先得理解意思。)。

d)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e)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f)读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诗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想象。

(过渡: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远近闻名。刚才的诗中,杨万里描绘的荷花胜景仅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侧面。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西湖的资料,来给大家简要地说说。)。

三、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

a)学生简要介绍西湖的资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图片和视频。

(过渡: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篇。)。

b)解题:谁读懂了题目?

c)朗读全诗。

d)诗中描写了西湖上怎样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e)这首诗中最有名的是哪两句,你知道吗?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f)先听范读,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范读录音比一比。

四、比较赏析:

a)学生小结:学习要学会总结。谁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b)多媒体显示两首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内容、写作技巧、结构、修辞手法)。

c)学了这两首诗,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五、作业 :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画一画,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

板书设计 :                。

莲叶无穷碧       西      水光潋滟(好)。

荷花别样红       美     山色空蒙(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三首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

解诗意,悟诗情。 。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

第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五、布置作业 。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长歌行》。

1.导入  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

2、学会生字新词。 。

3、背诵这三首诗。 。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

教学重点: 。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

教学时间:三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 。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

2、背诵这首诗。 。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新课。 。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

1、解题。 。

2、简介作者。 。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

(1)自由读,读准字音。 。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

江畔:江边。 。

蹊:小路。 。

留连:舍不得离开。 。

时时:不停地。 。

自在:自由自在。 。

5、连起来说说诗意。 。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

黄四娘家/ 花/ 满蹊, 。

千朵/ 万朵/ 压/枝低。 。

留连/ 戏蝶/ 时时舞, 。

自在/ 娇莺/ 恰恰啼。 。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

(3)自由读。 。

(4)指名读,师生评读。 。

7、练习背诵。 。

8、学习生字。 。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四、作业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

2、预习后两首诗。 。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 。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

教学过程 : 。

一、检查复习。 。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

1、解题。 。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

2、介绍作者。 。

南宋,叶绍翁。 。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

(1)自由读,读准字音。 。

(2)指名读,想想句意。 。

4、再读,逐句理解。 。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

应怜/ 屐齿/ 印/ 苍苔, 。

小扣/ 柴扉/ 久/ 不开。 。

春色/ 满园/ 关/ 不住, 。

一枝/ 红杏/ 出/ 墙来。 。

(2)出示挂图,吟咏。 。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

6、练习背诵。 。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

2、介绍作者: 。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

4、再读,逐句理解。 。

5、有感情朗读。 。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

五、齐背这两首诗。 。

六、作业 : 。

1、背诵这两首诗。 。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 。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

教学过程 : 。

一、复习 。

二、进行练笔。 。

1、明确要求。 。

(1)出示要求。 。

2、选择内容 。

(1)启发选材。 。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

3、练写片断。 。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

4、继续练写。 。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

新疆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

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同一事物的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诵读欣赏(三)孤雁。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古诗评课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循序渐进地教好古诗词鉴赏。

今天赵xx老师精心设计,执教的《古诗词鉴赏》一课我认为很出色!首先透过这节课我看到她平时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读诗词技巧的培养,孩子们能说出自己所掌握的技巧,并会运用所掌握的技巧吟诵《相见欢》,指导吟诵时比如隔韵,重读,语速,语调,情感的拿捏等方面的指导细腻准确。其次,她会借助书下面的诠释让学生体会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因此学生吟诵时声音深沉而哀怨。再播放示范朗诵录音,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完美的伴着音乐吟诵出《相见欢》。再举一反三吟诵《如梦令》,吟唱《金缕衣》,拓展了内容,提高文学修养,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还存在小的瑕疵,但相信在不断的校本课程研修中她会快速的成长,相信她的教学之路越来越宽广,打造出更多更好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兆麟学子。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五、作业 。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附:板书设计 :

古诗评课

在第二节课上,是一位男老师上的课,好久有听男老师上的课了,那么这节课是本校的一位男老师上的,不过我觉得距离那么近,老师是大可不必全副武装的去上课的!那么这节课呢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古诗词教学的生活化!老师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几幅关于荷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此时此刻,孩子的生活经验就被调到起来了,他们各自谈了好多的感受,其中精彩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说,我要把这些荷花全班采摘下来,搁在我的家里。此时班级里的另外一个学生说,老师,荷花不能摘,如果摘了,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看不见了。听完这个学生的发言后呢,我情不自禁的为他鼓起掌声来!看,多么真诚的发言啊!

古诗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能发现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找准这个契合点,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真实的、生动的教学。

2.刘老师很注重鼓励,赏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在总结会上,朱老师也专门提出了鼓励的价值和作用。真的,我一直在班级里以提倡鼓励为主,在差的孩子,我也总是能看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一个优点。

3、刘老师将古诗教活了,展现了从天空到地上,在到水里的一幅立体的图画。如,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呢,白鹭是怎么飞的呢?鳜鱼是怎样的雨啊,直钩钓鱼,姜子牙掉出了一个周文王,那么张志和掉出了什么呢?这一些列的问题,正是在刘老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把这首古诗给教活了,那么这节课呢还是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如把张志和和他哥哥的两首诗结合在一起来学,进行对比练习,这个创意不错。然后呢,让学生写话,话呢,是刘老师精心为孩子准备的,很细致,很受用,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有莫大的帮助作用!

讲座是朱老师开的,很多,内容很丰富,恐怕得另外写一篇博客了。其中有好多的句子对于工作的开展有莫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在这里就不说了。

首先呢,在战队和晨会课山呢,每天必备。

其次呢,后面的黑板上呢,是每天都要写一首诗歌的。

第三呢,教师要刻苦背诵和钻研古诗的教学,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职业市场,弄好了,有可能走出去!

古诗评课

授课老师游刃有余的教学技能,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语言,充满激情的启发引导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教学技能的贫穷、教学语言的空洞苍白。也让自己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后朱红甫老师的解析,让我们对古诗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古诗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其实就是把握古诗大意,感受情感,想象意境。

二、古诗文教学采用什么策略才有效?“读”是古诗文教学应采用的主要策略,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把诗读准、读顺、读出韵味。

三、在教学时,应采用一定的手段把语境还原,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孩子从整体上理解诗文,避免逐句讲解。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学。孩子是有语言直觉的,一段文字读完了,大意是可以把握的,请相信孩子,切不要心急地包办代替。

最后,市教研员强调:百年的语文探索,它的核心都是人,就看你眼里有没有学生,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要学会等待。因为,孩子的理解和感悟远远超出你想像。装傻是最大的教学艺术!

古诗评课

郑老师的复习指导课环节清晰,突出练习指导,显现了复习指导课的特点。导入课堂明确简洁地提出课堂任务目标。课前练习交流环节,呈现学生作业答案,引导学生评价交流,引导结合学生现实的答题体验归纳答题的相关方法和规范。这一环节,一进入课堂的正题,就呈现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答题体验中探讨考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练习交流环节,及时地引导学生将前一环节总结的方法规范在课堂上进行运用练习。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都突出了课堂的指导重点。整节课环环紧扣,务实求真。

郑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定的有实效的。郑老师的这节课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作答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类鉴赏题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法,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外练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最终实现课堂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课堂的练习中,赏析诗歌时,能努力练习抓关键词句。回答问题时能学着运用对应的答题规范,得分情况总体上是有进步的。

郑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使得任务艰巨的复习课平添一种轻松氛围。当然,个人还有几点建议,供商榷。如:一堂复习课,交流答案时,可以安排一道题板演,这样,整个解题和答题的问题及改进过程就更直观了,对于学生的指导将更有意义。再如:突出整体把握的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巩固整体把握诗歌的技巧,也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得分和信心。等等。希望这些建议,能为郑老师提供一点思考,更好地思索如何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养成整体把握的习惯,提高能力;怎样在复习指导课中视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指导程度等等。

复习课,因为有着不远的高考作为最终的评价,其效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郑老师的这节课展示一种的尝试,也为我们更好地探索有效复习课的上课方式提供了思考点。

《古诗三首》教后记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古诗词三首》

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课后反思。